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88号提案的答复函
B类
签发人:陈 忠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的建议》(第8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打造汽车支柱产业战略部署的强力推动下,紧抓汽车产业发展新机遇,取得了明显成效,汽车产业已成为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达133.8万辆,首次进入百万辆汽车大省行列,增长67%,高出全国64个百分点,产业地位由全国13位跑进全国第8位,全省汽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加值增速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批汽车龙头企业走向国际,自主品牌享誉全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2万辆,同比增长272%,高于全国175个百分点,占全国总产量的14.5%,占全球总产量的9%。
结合贵委建议,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陕汽、法士特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带动形成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开放式研发中心。进一步充实比亚迪西安研发中心研发力量,围绕比亚迪西安综合研发中心建设,重点打造汽车工程研究院和汽车新技术研究院,提升西安比亚迪设计自主权,按照“就近设计研发、就近样车试制试产、就近布局新产品”的思路,争取更多新车型在陕布局。支持吉利在陕设立研发机构,全面负责吉利在陕整车项目生产产品的设计研发和产品迭代,补齐吉利在陕缺少设计环节短板。建立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高校资源,积极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联合合作,实现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为陕西省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加快构建汽车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围绕汽车设计全过程,以秦创原创新平台为依托,搭建全省汽车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深化产学研用融合,聚集陕西富集的科教资源向汽车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支持全省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方向,深化全产业链、全产品生命周期技术协同协作。支持陕汽加快商用车电动化结构升级,在新能源重卡、中轻卡市场树立先发优势;支持比亚迪结构升级加快生产新能源乘用车,不断迭代“秦、宋、海鸥、驱逐舰”等系列产品巩固市场领先优势,加快“仰望”等高端产品布局;支持吉利在陕导入雷神混合动力版“星越L”“博越L”热销车型,加快高端smart合资电动车批量生产和市场拓展;支持法士特加速缓速器、电动车重型变速器、轮边减速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塑造一批具备强劲市场竞争力的高智能化水平新能源汽车品牌,以创新驱动产业提档升级。
三是加快构建精准服务响应机制。充分发挥商用车(重卡)产业链、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工作专班作用,牵头抓总,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夯实“省级统筹、市级引导、企业主体、园区承载”的工作机制,统筹要素资源,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坚持择优扶强的原则,继续实施省汽车专项资金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全省各类工业引导专项资金向汽车产业倾斜。对汽车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的人才基础,对接陕西省汽车工业协会、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氢能技术产业联盟建立协同创新和互利合作的运作机制,搭建陕西省汽车产业智库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高端智库支撑。落实落细《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持措施》,加大招商和扩能改造力度、支持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先保障汽车产业土地供给、加强人才保障、营造汽车产业发展氛围。
四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布局发展。陕汽率先探索车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依托秦创原创新平台,建立陕汽智能网联创新中心,不断加大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后市场服务已经取得成熟经验和不错效果。西安交大研制出“发现号”自动驾驶样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陕汽成功研发了L3级无人驾驶货运卡车,天行健车联网已成为重卡行业车联网技术应用“标杆”,陕车智联加快智能交通设计及企业孵化,华为、中兴等优势企业加速智能网联产业布局。将持续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在氢燃料电池电堆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和华为、中兴等省内重点通讯企业在LTE-V2X、5G方面的先发优势,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车、路、网、云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测试检验及示范应用。
专此复函。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