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409号提案的答复函
类别:B
签发人:张宗科
陕工信函〔2022〕295号
王武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409号)收悉。您在提案中深入分析了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了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开放合作的建议,切中我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也与当前我省开展的工作不谋而合。现将有关情况向您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省工信厅作为推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融合应用工作,大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代省政府起草了《陕西省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陕政办发〔2022〕13号文件正式印发。会同省政务大数据局起草了《陕西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草案)》,已提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即将正式实施。先后印发了《陕西省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0-2025)》《陕西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加快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9〕78号),着力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目前,在延长石油、陕煤、陕汽、陕鼓等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西安、榆林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标识解析服务创新应用。
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暨“5G 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现场推进会,组织开展两期“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培育形成了25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持续推进两化融合,63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累计达到198户,陕重汽获评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持续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全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100户。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以即将出台的《陕西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为契机,贯彻落实《陕西省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行业平台、科研院所的作用,下大力气提升我省制造业与数字产业融合水平和能力,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551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加快产业融合提质。
二、关于“重点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全面升级”建议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制造业。近年来,省工信厅推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我省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省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以来,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高于规上工业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速达到16.5%,高于规上工业年均增速10.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1%,高于规上工业年均增速4.7个百分点。
一是大力培育六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持续壮大,2021年全省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7.41万辆,居全国第三位。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三星二期、彩虹光电8.6代线、奕斯伟硅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入驻。现代化工产业领跑全国,建成投产大型煤制烯烃项目6个,总产能达到450万吨;建成煤制油项目12个,产能512万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9项,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主机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新材料产业聚集了宝钛集团、西部超导、西安铂力特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钛材加工能力全国第一、钼金属精深加工亚洲第一,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发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物医药产业培育过亿元医药优势产品超过100个;12户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按营业收入排序前500名,其中西安杨森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位列第29位。
二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全力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狠抓技术改造项目建设,2021年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70个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支持资金8144万元。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100户。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累计有198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4%,全省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35.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6%、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0.1,列全国第19位。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1年底,累计有68户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11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个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3户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做大做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培育现代化工、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做强存量,重点从创新能力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化改造、卡脖子技术攻坚、工业互联网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关于“加强先进制造业领域开放合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不足是制约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要求陕西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省工信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合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在国际合作方面,举办了2021年“一带一路”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陕西省外事信息对接会暨数控机床产业链国际合作专题对话会;推动汽车产业稳产促销保出口,2021年全省汽车产量80.1万辆,其中,出口汽车2.54万辆,总值49.3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84%和88.1%,出口值创历史新高。加快我省重大技术装备走出去步伐,西电集团拥有自主产权的直流输电技术首次以总包方式走出国门;陕鼓集团200000Nm3/h空气分离项目总承包出口印尼,为欧洲最大高炉升级改造项目提供的核心动力装备全面投产。二是在国内合作和产业交流合作方面,先后举办了陕西重卡、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陕西-长三角物联网产业链合作交流活动,陕西-粤港澳物联网产业链合作交流活动,陕西-京津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合作交流会,2021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等交流活动,助力产业发展。
近期,省发改委牵头编制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对陕西“十四五”深度融入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任务。我厅将以落实该规划为契机,推进工信领域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加快打造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再次感谢您对全省工业的关心与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