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583号提案的答复函
类别:A
签发人:张宗科
陕工信函〔2021〕295号
张虹委员:
您提出的《强化产业链项目投资,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583号)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在提案中提到,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制造业企业生态体系、持续推进产业链项目建设等建议,都有利于推进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厅对您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结合我厅职能职责,就相关建议回复如下:
一、推动制造业投资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省工信厅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重点围绕创新能力提升、打造支柱产业、大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狠抓技术改造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工作,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投资,引领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效率变革。一是抓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2019年9月正式揭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共成功筹建24家,认定11家。二是抓创新主体的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5家;建立了175家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大力培育科技型制造企业。三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专门设立奖补资金,对制造业企业当年新增研发投入给予一定的奖补。四是抓新产品开发。每年组织开展重点新产品开发和陕西工业精品遴选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
(二)聚力支柱产业培育,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工、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积极作为、重点施策、成效明显。汽车产业出台发展实施意见,设立40亿元专项资金,建设培育了陕汽、比亚迪、吉利、法士特等一批在陕产值超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与“十二五”末相比,全省汽车产量增加了近30万辆,产值增加了近一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建设,三星芯片、中兴智能终端、CEC8.6代线等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入驻。华为、中软国际等知名软件企业纷纷在陕设立研发机构。“十三五”以来,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2%提升到7.8%,较“十二五”末提高了5.6个百分点。2020年实现总产值1893亿元,同比增长38.3%。现代化工产业依托煤油气盐综合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煤制烯烃(芳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成投产大型煤制烯烃项目6个,总产能达到450万吨,全国第一。建成煤制油项目12个,产能512万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产业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积极参与国家“04”专项,突破了145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一批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主机产品,如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等,实现了进口替代。“十三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8.2%,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提升了3.4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稀有难熔金属材料、高端钛合金材料、超导材料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钛加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级锆材研发、生产及检测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稀贵金属优势品种保持了产业与技术优势。高分子聚合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聚酰亚胺合成单体材料等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均走在了国内前列。2015年以来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2020年总产值达到128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达到22.54%。生物医药产业以“出好药、树品牌,打造千亿产业”为目标,组织对标示范,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东科制药杨凌生产基地、强生供应链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杨凌步长生产基地、幸福制药集贤工业园等项目建设顺利。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1.97%提高至2020年2.25%。16户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按营业收入排序前500名,其中西安杨森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列第31位。
(三)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一是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思路,制定了重卡、数控机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23条重点产业链提升方案和图谱,精准发力、推动实施。以高端标准引领产业方向,通过“强链提升”和“补链成群”,培育打造产业链,引导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赋能。二是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提升陕西省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从14个方面对我省产业链推进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文件已于6月25日印发,我们将全力抓好落实。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打造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四是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按照“招商引资补链、技术改造扩链”的思路,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和下游细分领域,积极谋划引进一批补短板、增后劲的新建项目,同时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推动老产线散发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依托咸阳CEC8.6代线项目,目前已有17个新型显示产业配套项目落地建设,形成了包括玻璃基板、液晶材料、液晶监视器和大尺寸液晶电视等在内的上下游全产业链。三星芯片一期项目建成,带动了空气化工产品(西安)有限公司、住化电子材料科技(西安)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相继入驻,构建了存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围绕陕汽、比亚迪、吉利等龙头企业需求,带动本地化配套水平不断提高,法士特变速器和液力缓速器、汉德车桥、西安吉利配套园、宝鸡吉利发动机、比亚迪30GWh汽车电池、三星10GWh动力电池、北汽“双创园”、渭南汽车动力电池基地、铜川达美300万只轮毂等一批配套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做好项目跟踪服务,每年确定一批省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同时,各市(区)也结合本地区实际,扩大项目跟踪服务范围,强化跟踪服务工作,逐级分解落实责任,按月监测项目进展情况,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台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十三五以来,累计跟踪服务重点项目862个,总投资达1.6万亿元。二是代省政府起草了《2021年全省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若干措施》,已于2021年6月18日印发实施。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安排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2.3亿元,支持4863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2079亿元。四是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围绕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梳理重点项目纳入“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及储备工作,指导各市区抓好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和产业链推进工作。截至目前,共梳理谋划了300多个、总投资1万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建立项目目录清单,对列入目录清单的项目动态管理,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抓好项目推进工作,不断把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实做强做优。五是加强工业投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陕西工业投资月报》,按季度召开全省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分析会,强化工业投资动态监测分析,及时掌握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进展情况。
(五)狠抓技术改造投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新建和改造协同发力,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链,构筑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改造升级。二是省政府研究设立了企业技术改造奖励专项,2017-2019连续三年列支2亿元资金对技改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政府实施奖励,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抓技术改造工作的积极性。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引导支持下,我省企业技改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6年的11.5%提高到2020年的19.6%。
(六)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工作,推荐西电、彩虹、吉利发动机等14户企业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称号,法士特等24户企业获得国家支持。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16户企业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我省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培育陕汽、汉德车桥等82家企业成为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二是常态化开展两化融合贯标认证,参加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66户,通过贯标获证104户。三是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为着力点,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隆基绿能等52户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名单,咸阳彩虹光电等3户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名单。四是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制定印发了服务型制造五年实施方案,启动了省级服务型制造培育认定工作,认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
在各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省制造业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工艺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陕西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5.2%,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制造业年均增长7.1%,高于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2020年,我省规上工业总产值较“十二五”末增长了24.12%,全部工业增加值从全国第18位提升至第13位,规上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5072户增加到7164户,完成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增长了24.5%和37.52%。
二、下一步措施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的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全力推动陕西制造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力争打造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100家,再培育国家级创新中心1家,建成省级创新中心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0家,组织攻克50项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认定“陕西工业精品”500项。
(二)持续抓好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瞄准全国先进水平,2025年力争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大做强规模,2025年力争产值达到26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汽车产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际、国内著名品牌落户陕西;支持现有企业和项目尽快建成,释放产能,力争到2025年年均增长10%以上。现代化工产业努力建成全国性重要基地,到2025年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新材料产业,力争到2025年,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新材料在原材料中的占比达到25%以上。医药产业,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
(三)抓好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提升。围绕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梳理出重卡、集成电路、光子等23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推进机制,一个产业链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发展图谱和一套工作方案,厘清每条产业链上的“卡脖子”环节和关键技术需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通过做大做强产业链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推进产业链补短板工程,按照“谋链、扩链、强链、补链”的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升产业链基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推进主导产业、主要产品、核心技术等投资项目,积极引进和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工艺的科研团队或生产型“独角兽”企业,合作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加快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四)继续加强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跟踪服务。落实好全省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工业领域有关专项资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1年产业发展资金预算超过50%用于工业项目建设,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每年建立重大工业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工作台账和信息快报制度,按月监测项目进展情况,按季度开展项目督导,召开投资运行分析及项目推进会,通报项目情况,精准掌握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级层面协调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时指导协调各市区和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和年度投资计划落实。对列入跟踪服务项目清单,投资进度快、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建设单位实施奖励,对当年新竣工投产并形成产值的项目,给予工业稳增长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
(五)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项目。鼓励园区和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专项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
(六)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5G、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车联网、智能制造、无人机等领域树立一批5G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动企业“上网上云上平台”。
(七)引培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汽车、电子信息、现代化工、新材料、食品、建材等新兴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集中政策和力量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链主地位和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领航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以及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国家级和世界级500强制造业企业。引导西电、法士特、杨森制造、陕鼓集团、中电彩虹、陕汽控股集团、汉德车轿等优势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推动优势资源集聚,打造一批关联性大、主业突出、带动性强、掌握行业话语权、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鼓励龙头领军企业强化内外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
(八)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先进性制造业集群,构建我省“全国领先 区域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优先支持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钛材等具有一定基础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参加全国竞赛,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加快推动有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转型发展,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企业竞争力强、空间布局合理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再建成一批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千亿级的特大型企业。
(九)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专精特新“雏鹰企业”培育计划,聚焦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高成长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实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认定工作,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快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工作,着力培育更多的中小企业。
(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大企业大集团技术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大企业采取“服务平台 创新生态 专业服务”等形式向中小微企业开放资源,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格局。鼓励大企业利用“互联网 ”等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围绕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钛及钛合金、输变电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紧密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制造关系,鼓励大企业为中小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产业配套需求、供应链体系需求开展专项对接。
最后,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工业发展工作。
专此函复。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