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对省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 2021-04-15 15:0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B

签发人:张宗科

陕工信函〔2021〕114号

 

尊敬的胡兴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省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真挚地感谢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尽全力抓好落实。

201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陕政办发〔2018〕4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印发,明确了我省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标志着我省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正规化轨道。经过近年来的努力,2019年,宝鸡市新型智慧城市“三中心一平台”、西安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互联网 政务服务”平台、红专南路智慧社区等荣获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典型解决方案和地区实践优秀案例。您提到的智慧交通和旅游方面:目前万盛达、建筑科技大学的静态交通研究院等企业一直在和政府部门合作,不断优化智慧交通,陕文投、曲江文旅等均有智慧旅游方面的布局,由于考虑数据安全、涉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还未纳入智慧平台。现在大数据立法工作已列入省人大立法日程,下一步我们将在立法完成后竭力推进智慧平台建设。

一、在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方面

我省成立了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厅,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我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各地市以市长或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先后成立了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理顺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职能。目前,全省有8个地级市成立了大数据主管部门或智慧城市主管部门,牵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智慧城市建设职能更加明确。

我省对建设智慧城市工作高度重视,以咸阳市作为试点,近年来先后印发《关于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实施方案》《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实施方案》《咸阳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方案》《智慧咸阳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项目设计书》等文件,形成了智慧咸阳特有的规划设计框架。咸阳先后承担了中央网信办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试点、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信息惠民试点项目、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等中省七项试点任务。智慧咸阳建设经验入选国家住建部组织的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典案例,写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材;中组部、总工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多个部委在咸阳市举办智慧城市有关研讨班或培训班;咸阳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代表被中宣部选中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果展。

2018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推广咸阳模式,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原则、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加快推进。全省各地市都制定了本地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或完成顶层设计。2019年陕西省工信厅经省政府同意,印发《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办法》,进一步细化建设指标,以评促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应用开发。《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市推广咸阳模式,建设“六个一”基础工程,即社会治理“一格通”、公共服务“一卡通”、网上办事“一站通”、综合服务“一号通”、掌上城市“一点通”、无线城市“一网通”。现在各地市“一号通”“一网通”已全部建成,50%以上地市建成了“一点通”,“一卡通”和“一站通”正在不断推进。2020年,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健康陕西、西安市民“一码通”等不断发挥抗疫作用。

2020年,我厅组织专家和省委网信办、省政府办公厅共同对全省各地市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评价,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信息系统平台正准备上线,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新举措。

二、在强化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方面

《指导意见》明确: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架构为“五横两纵”。其中,“五横”是指基础资源层、数据汇聚层、数据管理层、应用支撑层和智慧应用层,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两纵”是指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市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基于“五横两纵”的技术架构进行规划和实施,省级智慧城市建设应依据实际需求,选择需要的部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些都是在边建边招募人才,全省的人才队伍都是根据智慧城市建设中各企业的发展做规划,如陕数集团从集团架构和发展角度,全面规划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布局。积极探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国资 市场”的体制机制优势,培养不低于30名复合型经营管理团队成员。

三、在明确职责分工,健全保障机制方面

近年来,陕西已发布了《陕西省城市信息融合技术规范》《陕西省社区数据技术规范》等3大类26项技术标准,为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陆续印发了《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陕西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陕西省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已将《陕西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规划审议类项目。下一步将紧密结合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支撑服务、创新应用等方面不断健全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南》《新型智慧城市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技术规范》《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总体要求》等技术标准的编制和印发。近两年我们组织召开了大数据应用立法专题研讨会,来自省人大法工委、省人大财经委、省司法厅、省法学会、西安市公安局、省消费者协会、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机关单位及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院校专家学者50余人围绕大数据立法的框架、原则、流动性属性、隐私属性、数据安全、监管问题、源头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流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正在不断推进政务数据的职能改革,编办发文正在整合资源,改革后职责分工将更一步明晰。

四、在设立专门账户,做好资金保障方面

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尽管经费紧张,但对工业转型升级中大数据创新项目每年都给予最大的支持。同时每年拿出500万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业务指导工作,与省财政联合出台了《陕西省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业务降费奖补实施办法》,对2019年争取中央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1.44亿元提出切块方案,已下拨至地市。同时,搭建政银企平台,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主办了“全省政银企对接活动”,发布了《陕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手册》和200余家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名录;与部分金融机构签订《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战略合作协议》。与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用好“三个机制”全力做好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出台《关于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奖补机制的通知》,在全省构建创新企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金融顾问”“首贷促进”“监测评估”三个机制。对再担保机构为融资担保提供的再担保业务,参照担保机构分档标准,给予不超过年平均担保额1.5%、1%和0.5%的补贴。支持担保机构将小微企业担保费率逐步降至1.5%(含)以下,对担保机构开展的单笔500万元以下、担保费率低于2%的中小微企业担保业务给予一定补贴。对担保机构1000万元以下的担保(再担保)增量业务和绩效考核成绩突出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奖励。

五、在高效整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方面

《指导意见》印发后,各地市重点加快本地区网络互联互通和数据共融共享,启动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市级统筹公共平台,部分地市已建成公共平台,已整合已有的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迁移已有的分散的智慧应用。为智慧城市的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各地市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和特点,不断创新智慧应用。以咸阳市为例,其网络连通率高,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比较成熟,智慧应用不断搭载在已有平台之上,原有的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保、智慧养老等应用不断升级,且数据不断丰富,各类应用的数据不断融合,不断产生智慧旅游、智慧平安、智慧文化、智慧养老等衍生应用,并围绕“三大攻坚战”,建设了智慧扶贫、智慧环保等应用。其他地市也围绕重点工作不断创新智慧应用。

西安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我们加大协调力度,积极沟通联系省通信管理局和西安市工信局,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西安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正式获工信部批复。时任省委书记胡和平和梁桂常务副省长分别在我厅向省政府的报告上批示“很好”、“可贺”。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的建设可有效促进我省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对《陕西省数据资源网和数据资源池规划》进行了完善。依托省大数据集团公司建设的“一网一池”(一期)项目已建成,为建设省级大数据资源池奠定了基础。

我省建立的秦云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和互联网,通过“修渠铺管”,连接政务、行业、社会等数据源,创新性的建设形成秦云工程的“一网一池一平台”大平台基础架构(即一个数据资源网、一个数据资源池、一个大数据平台),将工业云、科技云、工商云、健康云、农业农村云、体育云、环保云等22朵行业云横向打通,并完成与省信息化中心互联互通。

我省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起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再次衷心地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4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