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汉中:打好“有机牌” 念好“特色经”

汉中:打好“有机牌” 念好“特色经”

时间: 2023-09-15 10:16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日前,省工信厅公布了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汉中市西乡茶产业集群和洋县有机食品产业集群榜上有名。近日,记者前往洋县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实地走访企业,深入了解该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一粒黑米串起绿色有机产业链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稻米。在汉中洋县,每一粒米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最负盛名的就是黑米。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2600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克黑米中高达564微克的花青素……都让洋县黑米的“绿色”“有机”更加名副其实。  

“全国黑米、红米的最高生产标准就在我们洋县,我们这里种植生产的有机黑米就是全国品质最好的。”洋县人民政府有机产业顾问李天刚介绍道,洋县地处汉中盆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阻隔,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的独特地势,这里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极为丰富,为洋县黑米和其他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在陕西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的产品体验区内,每天都会有近200名游客前来购买“周大黑”系列产品。公司负责人周亚刚介绍,除了旅游团和散客前来体验购物,公司每天还有不少线上订单和大宗订货单需要发出,每天的销售额都稳定在200万元以上。“我们在这里一共展出了近100个产品,大部分都是洋县有机黑米制作的,像有机黑米茶、黑米糊等产品非常受消费者青睐。”  

洋县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野生种群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种源地,为了保护好朱鹮的栖息地,该县一直秉持着有机的种植方式,这也为当地特色有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如今,包含黑米在内的“五彩稻米”、有机红薯、有机茶园、有机油料油脂、有机瓜果蔬菜等享誉全国。由此延伸出的食品、调味品、黑米酒、果酒等深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截至2022年底,全县发展有机生产企业41户,其中加工企业15户;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5大类110种17.08万亩,其中种植类产品39种、养殖类产品8种、加工产品64种,认证食用菌322517架,认证总产量4.01万吨,实现产值16.4亿元。洋县黑米串起的绿色有机产业链,仅仅是该县绿色有机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有机食品产业正在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将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以“二产”联动“一、三产” 牵稳有机兴农“牛鼻子”

近年来,洋县已认证包含“米、菜、果、药、畜、薯、菌”等多种有机产品,注册包括稻米、黑米酒等产品的“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朱鹮”和“有机”已然成为洋县的靓丽名片。  

“洋县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有机资源,如何将这些有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规模化种植、加工,实现‘三产联动’,产出更多效益,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李天刚表示有机食品产业集群的建立,为该县做好有机这篇大文章汇聚了强大力量。  

在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包装车间内,工人正在将有机红薯粉条称重、包装。该产品以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县槐树关红薯为原料精制而成,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负责人常红柱说,连续8年中航集团每年都会从公司订购700万元的红薯粉条,完全不用为销路发愁。“红薯在当地价格很低,如果没有加工成有机粉条这一类的有机食品,销路比较困难。”常红柱表示,如今有机食品销路好,也带动了红薯、稻米、高粱等88种有机食品原料种植。  

除了像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样进行粗、深加工的尝试,当地也在探索通过分级加工、文旅融合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提升有机食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该县还坚持以观光农业为抓手,跨界创新产业业态,积极探索“景点+基地+合作社”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让游客于山水旅游之间感受有机生活、熏陶有机文化、品尝有机食品、收获健康快乐。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为有机产业集群强链补链  

优化创新生态,引入源头活水,是这些年来洋县发展有机产业集群始终关注的问题。“将有机产业‘制种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实现有机食品从种子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不断研发黑米系列产品;创新推出黑米酒、黄酒新品……企业要出效益,有机产业要向前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研发这一技术核心。”李天刚介绍,他所带领的有机产业院士工作站内,目前拥有国家二级教授专家7名,已经完成西北地区138种特种稻米研究,其中40余项研究成果成功转化,96%以上成果服务于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内企业。  

近年来,随着有机产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洋县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目标,瞄准“有机健康”定位,发展有机生产企业41户,依托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洋县分中心和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全力打造西北地区最大有机食品产业集群。  

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白酒、黄酒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主导产品“秦洋”牌古秦洋酒和“谢村桥”牌谢村黄酒于2011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谢村黄酒酿造技艺也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名录。企业研发中心由6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日常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项目建设等工作,近年来该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在技术创新和新工艺开发应用的基础上,成功推出了谢村黄酒“醉文同、有机手酿、鹮酒、青梅酒”及古秦洋“秘酿系列”“封坛原浆系列”,使企业年产值增加近5000万元。  

加快打造有机食品产业集群是加速洋县县域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中心+五分区”的全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以及数字化测土配方平台正在规划建设。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联合体组建、有机创新成果转化、集群质量品牌建设、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推广,各项工作正有序推开。依托于“青山绿水”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机产业集群,正在这片热土上描绘着“落地生金”的美好画卷。

(王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