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第三季度非公经济运行情况
截至2021年3季度末,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2624家;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506.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2%,增速较前两季度提高2.81个百分点,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3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61%。拉动全市GDP增长11.91个百分点。
截至3季度末,我市规上非公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20.43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063.9亿元)的42.33%;亏损企业数达221户,占规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268户)的82.46%;亏损面达26.5%,与规上工业企业整体亏损面基本持平;利润总额为431.25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67.8亿元)的34.02%;从业人数为9.25万人,占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总量(19.1万人)的48.4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59.53亿元,同比增长6.11%,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8.53%,高于上年同期1.82个百分点,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0.44%,拉动GDP增长0.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012.9亿元,同比增长37.5%,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39.97%,高于上年同期0.4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35.29%,拉动GDP增长9.7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944.63亿元,同比增长40.18%,占工业经济增加值的38.72%,高于上年同期0.7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34.6%,拉动GDP增长9.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34亿元,同比增长15.5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4.06%,高于上年同期1.1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7.45%,拉动GDP增长2.05个百分点。全市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4:67:29,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是我市非公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
分县区看,前三季度我市12县(市、区)的非公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差异依然明显。从总量看,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超全市水平的有8个县(市、区)。其中府谷县占比最高,达60.02%,其他依次是子洲县、佳县、清涧县、吴堡县、绥德县、米脂县、榆阳区,占比分别为58.66%、57.78%、56.83%、56.57%、50.95%、50.4%、49.17%。定边县占比最小,仅24.25%。从增速看,我市非公经济增加值总体增速28.92%,12县(市、区)中仅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定边县4县(市、区)的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其中横山区增速最高,达93.73%。其余8县均低于全市水平,分别为绥德县24.05%,靖边县15.59%,府谷县15.57%,佳县11.69%,子洲县10.55%,米脂县9.09%,清涧县1.81%,增速最低的是吴堡县,为0.41%。
从市场主体看,非公企业发展逐步回暖。截至3季度末,我市规上非公企业2624户,占全市规上企业(2653户)的98.91%,较前两季度提高10.71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非公企业835户,占规上工业企业(1016户)的82.19%。全市规上非公企业营业收入共计2684.31亿元,占规上企业营业收入(6801.44亿元)的39.47%,与前两季度基本持平。企业从业人数共计19.72万人,占规上企业从业人数(32.74万人)的60.23%,较前两季度提高1.33个百分点。
目前,非公经济指标任务完成压力较大。受我市能耗双控影响,2021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的任务目标为43%,但3季度末该指标与2季度末基本持平,为41.6%。为确保实现本年度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3.2%的目标,9月我市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加码能耗双控调控措施,调控将持续至12月底。由于我市经济增加值较高的非公企业大多为高能耗企业,预计我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难以完成年度任务。
非公经济结构不优。全市非公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8:54:38发展为现在的4:67:29,非公经济发展仍是以工业为绝对主导,服务业总量偏小,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以资源优势产业或传统产业为主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产值排名靠前的行业多为能源化工业,资源依赖、能源依赖较为突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特色农业、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滞后,非公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县域非公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市12县(市、区)中北部6个县区的非公经济增加值达1369.3亿元,占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的90.9%。其中榆阳区、神木市及府谷县3地的非公经济增加值达1156.98亿元,占北部县区非公经济增加值的84.5%;南部6县非公经济增加值仅137.14亿元。且非公经济占GDP比重中最高的府谷县60.02%和最低的定边县24.25%,相差35.7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横山区93.73%和最低的吴堡县0.41%,相差达93.32个百分点。县域非公经济发展极不均衡。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非公企业发展。一是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解决好企业最关注的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落实税费减免、财政扶持、金融支持、降本减负、援企稳岗、电价气价优惠、房租减免补助等惠企政策,优化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确保企业获得便捷优惠政策。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非公经济有序发展。一是加大技术改造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非公企业通过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宽新领域、延长产业链。二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培育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信息、教育等现代化新兴服务产业。逐渐由工业一山独大向以工业和服务业双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县域非公经济,促进区域发展平衡。进一步加大对县域首位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县域特色专业园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延长产业链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县域非公经济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