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放权授权激发权属企业活力
本报记者 郭军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比去年前进了11位,改革是加速器。”9月13日,陕煤副总经理赵福堂将陕煤制胜法宝归纳成一个关键词——改革。
改革的亮点是放权授权。“总部200人管理12万人的企业,必须学会放权松绑,让权属企业享有充分经营自主权。”赵福堂说。
陕煤权属企业陕西煤业新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型能源公司)就尝到了集团总部放权的“甜头”。
“我们公司项目多,但都是小项目。过去,陕煤不管项目大小,审批程序都一样。从调研立项起,就要经过层层审批,审批周期很长。但我们要参与市场竞争,时间有限。”新型能源公司企管部副部长刘峰说。
改革后,陕煤调整了对新型能源公司的管理体制,将各类项目的建设决策,经理层的选聘任免、考核和报酬等全部放权新型能源公司。陕煤仅通过股东会依法履行股东职责,对新型能源公司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通过建立负面清单,明确权责边界,加强考核,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其余的就交给权属企业去做。”陕煤总经济师、企业管理部总经理杜平说。
“现在企业找到的项目一旦确认立刻就能实施。”刘峰说。现在,除传统的洗选煤项目外,新型能源公司还布局了分布式光伏、余热利用、园区绿色智慧供能等新能源项目。“未来我们公司要做绿色能源供应商。”刘峰信心满满地说。2021年末,新型能源公司资产总额达29亿元,比改革前资产总额增长近10倍。
“放权授权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对权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多以‘管资本’为主履行好出资人职责。我们相信专业的人能干好专业的事。”杜平说。
记者走进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研究院),看到身穿白大褂的研发人员正忙碌地穿行于仪器间,实验室一旁的展示台上放置着他们最新研制的石墨烯产品。
陕煤研究院有专业研发人员750余名,研发投入超过40亿元,在煤制精细化学品、高端聚合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10余个方向形成近50种产品。“我们研究院开发的超级活性炭、氧化石墨烯、正银粉等产品性能国内领先,已具备工业化示范条件。”陕煤研究院企业管理部部长贾培军说。
陕煤研究院是陕煤由传统能源企业迈向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抓手。从研发项目、经理层选聘到激励机制,陕煤全部放权给陕煤研究院。
“目前我们研究院权属企业渭南启辰科技公司正在申请股权激励。研究院的几个中试项目也将进入实施阶段。”贾培军说。
虽然陕煤放了权,但陕煤研究院在管理上分清责、权、利。“项目团队负责人竞聘上岗,领市场化薪酬,并以岗位价值和实际业绩贡献兑现激励。同时,研究院明确规定,‘谁贡献谁受益’,杜绝‘乱挂名、乱插队、乱分羹’,从而保护项目团队利益。但如果项目开发失败,团队成员需重新竞聘新岗位,竞聘未果将会被强制淘汰。”贾培军说。
陕煤对科技型企业放权,对传统企业也一样“松绑”。
“‘十四五’末,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钢)的非建筑钢产能将占到总产能的一半。我们的产业链下游将由房地产主导的建筑业变为制造业,增强陕钢的行业竞争力。”陕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海峰说。
面对权属企业陕钢的这一转型,陕煤的态度仍然是:大胆去干。
曾经有一段时间,陕钢陷入经营困境,出现巨额亏损。此时全国其他钢铁企业日子也不好过。陕煤没有行政干预,而是选择让陕钢自己放手改革。
2016年,在多方考察钢铁市场之后,陕钢先后为权属龙钢公司、汉钢公司引进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用职工的话讲,职业经理人收入比董事长高多了。这两家公司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2021年,陕钢进一步加大改革,在集团及所属14家独立法人单位均实现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每一名经理人都承担着经营指标和关键行动指标。各项指标除参加年度考核外,还要进行季度考核。半年进度不达标,会被黄牌警告;年度考核不合格,公司党委和董事会将进行达标研判,不胜任者要退出。
现在的陕钢不仅走出了低谷,而且生产的产品由普通钢向优特钢挺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事实证明,把更多自主权交给企业,会最大程度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放大改革的乘数效应。”省国资委副主任杨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