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释放产能 激发动能——陕西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建设

释放产能 激发动能——陕西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建设

时间: 2022-08-10 09:3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在陕汽重卡扩能项目现场,一台完成装配的重型卡车驶出生产线。 本报记者 赵晨摄

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中俄丝路创新园。 本报记者 赵晨摄

在西安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本报记者 赵晨摄

在法士特高端重型变速器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正在作业。本报记者 赵晨摄

本报记者 刘印 董剑南

当陕汽重卡“SHACMAN”在几个大陆上飞速驰骋;

当爱菊粮油的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土地上“马力全开”;

当隆基绿能的光伏产品在马来西亚、印度等地“落地生根”;

……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陕西企业迈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更是陕西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优势产能输出和国际产能合作所构建的全新发展格局。

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制度型开放、拓展对外开放领域,释放产能,激发动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建设。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进出口贸易总值2362.3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59.9亿元,同比增长26.9%,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9.5%;对RCEP其他国家进出口932.7亿元,同比增长4.4%,占比为39.5%。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这个起始于2014年中哈产能合作计划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在不断完善成熟的同时,正向全世界展现着“合”的力量。

走出去 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8月3日,在位于西安经开区的陕汽重卡扩能项目现场,8台机器正在联动作业,10分钟左右,一台X6000型号的重型卡车就经过装配轮胎、定扭拧紧、标识字喷涂等一系列流程完成装配,驶出生产线。

车轮滚滚,背后是陕汽不断提升的新产能和澎湃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4月22日,对于陕汽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当天,陕汽年产10万辆重卡扩能项目首辆“国六”整车及其下属企业西安康明斯首台高效率高智能发动机同日下线,充分展现了陕汽集团不断提质增效的产能跃升,也成为驱动陕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6月,陕汽重卡单月销量过万辆,国内行业排名跃升至第一位。

陕汽控股董事长袁宏明介绍,陕汽重卡扩能项目建成后,将助推陕汽整车产能提升至30万辆,带动陕西重卡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西安康明斯5万台发动机及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陕西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不仅在国内,作为我国重卡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陕汽重卡早已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陕汽在海外市场实现出口订单超过1.8万辆,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陕汽海外品牌——SHACMAN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和全球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在阿尔及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1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亚、东欧以及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国际市场保有量超过20万辆。

随着海外经济的逐步复苏,陕汽与中资企业协同,广泛参与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针对工程项目用车,陕汽通过开发专用产品,设立专门的服务站、配件库,派驻服务工程师、配件经理常驻标段等措施,实现了从一般贸易到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和配套的转型发展,不仅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还对当地制造业发展、经济建设、人员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陕汽为代表,近年来,陕建集团、延长集团、法士特、陕鼓、陕煤等一大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在技术合作、资源开发、市场开拓、人才建设等方面参与国际竞争。

无论是产品、品牌输出,还是技术、资本输出,越来越多的陕西企业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中,陕企“走出去”的大通道愈加宽广,深耕领域愈发多元。

作为陕西建筑行业龙头企业,陕建集团采用股权合作、融资租赁、属地化经营等模式,相继承接了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医院等海外重点项目,市场分布从13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7个,连续获得5项“境外建筑工程鲁班奖”,合同签约额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陕西企业走出去的“催化剂”。国际产能合作日益深化,在不断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的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了发展的新动能。陕西企业境外累计投资不断增长,主要涉及能源化工、建筑工程、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以开放促高质量发展、以合作促高标准共赢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引进来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今年4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位于西安经开区的“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起步区项目5号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标志着该项目9个单体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将于2023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项目以“创新、创业、创意”为核心理念,在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高标准打造智能制造、机器人研发制造、工业大数据、科技服务等全新智能工厂,着力引进欧洲和国内掌握尖端技术的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建设集科创研发、创业孵化和高端商务配套为一体的对外开放产业综合体,成为中西部地区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示范园区,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加速融合发展。

“项目分为三大功能板块,1号楼为智能制造厂房区,2号楼为办公与孵化中心,3—9号楼为研发生产、工业厂房区,既设置多层厂房,以满足企业研发生产和办公一体化的需求,又设有高层厂房,以满足企业布置生产线的需求。”园区建设单位西安经发城市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春说。

虽然园区仍在建设,但招商工作早已启动。西安经开区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签署《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战略框架协议》,打造“一园两国”产业发展新模式。中欧合作产业园起步区已聚集了博世力士乐、达能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阿尔斯通永济公司已将两款国际最先进的牵引电机生产技术和全套生产线转移到西安经开区,产品出口瑞士、芬兰等多个国家。

近年来,陕西加快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欧合作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优势特色显著的产业集群。

陕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在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中俄丝路创新园里,“一园两地”国际合作模式正在不断深化。2018年,“一园两地”发展模式入选“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十大成果。截至目前,中俄两方园区共引入81家企业入驻(中方园区53家,俄方园区28家),院士工作站3家;引入国际科创资源,推动了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15家知名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9所中方高校开展科教创新合作。

此外,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通过搭建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海关等8大类25项专员服务及社保、医疗等综合服务体系;搭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立多语言呼叫中心,加强涉外服务人员培训,满足各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文交流和商贸合作中的语言科技服务及精准大数据解决方案需求;探索国际远程会诊和国际医生执业资格互认模式,建立远程视频会诊平台,实现中英两国医生同步同频诊断、联合开展手术。

目前,西咸新区在临空产业、文体旅游产业、医疗健康产业方面形成集聚效应。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2月底,西咸新区新增市场主体37347家,注册企业15488家,其中外资企业185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86家。

招商引资是扩开放、稳投资的重要途径。通过出政策、强支持,畅物流、降成本,搭平台、强招商,抢订单、拓市场等措施,陕西持续发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大力吸引高端产业、龙头企业、核心配套和先进要素聚集,三星、美光、施耐德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设立144家外资企业。202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102.46亿美元,是2012年的3.5倍,年均增长15.8%。今年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6.6%,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6.9%。

双循环 形成国际化高效产业格局

一个产业发力的路线图正在“一带一路”沿线拓展。

“中欧班列长安号最初拉回来的产品是以粮油为主,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贸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亚和欧洲的副食产品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走上’我们的餐桌。”8月4日,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

大胆“走出去”,放心“引进来”,最终实现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爱菊集团正是陕西大力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缩影。

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爱菊集团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如今已经是爱菊集团的重要产业基地。作为中哈产能合作清单首批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正式投产,累计投资3000万美元。园区内已建成年加工量30万吨的哈萨克斯坦国内最大油脂厂,配备建设两个合计仓容15万吨的大型粮库和年物流能力50万吨的4条铁路专用线,为当地创造了150个就业岗位。

2015年,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入港政策及纵横欧亚的中欧班列长安号的物流保障,爱菊集团大胆迈出国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我们在哈萨克斯坦建了粮库,主要收储当地小麦,在阿拉山口建了一个面粉厂进行加工,然后运回西安。”刘东萌说。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爱菊集团逐步构建起了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点一线、三位一体”的国际“粮食大通道”,不仅为陕西打造了海外粮仓,还进一步保障了粮食供应安全。

近年来,爱菊集团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在哈萨克斯坦推行“政府 银行 企业 农场主 高校”新型订单农业种植模式,与当地20多个农场主签订订单农业合作协议,推广种植150万亩农作物,带动当地500余名农民增加收入,提升当地农业生产加工能力,让更多优质的哈萨克斯坦面粉和食用油走进中国千家万户,同时有效解决当地农产品销路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我们将继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中哈双方产业优势,为中亚经济带积蓄能量,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爱菊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