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 勇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产业观察 | 四大抓手撑起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产业观察 | 四大抓手撑起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时间: 2025-09-10 15:36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关键在于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重塑制造业形态、决定未来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变量。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必须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实现从“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塑造发展新动能

制造业的未来在于创新。

一要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先进材料等可能引发产业颠覆性变革的源头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若干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二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要布局未来产业。聚焦类人机器人、脑机接口、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通过超前部署与系统谋划,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确保在长周期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以人才要素为第一资源,夯实智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一要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既要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精准预判产业趋势、引领技术方向的战略科学家与顶尖技术领军人才,形成“头雁效应”,又要着力培养数以万计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二要深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制造业持续输送具备跨学科知识与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以制度改革为关键保障,优化产业生态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土壤。

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数据要素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等制度,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释放。

 二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周期相匹配的耐心资本,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更多地流向周期长、风险高的早期科技创新活动,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未来产业提供稳定且长效的金融支持,有效弥合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

以应用场景为主攻战场,加速产业迭代

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一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系统升级。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打造一批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使其在转型中焕发新的生机与竞争力。

 二要建设重大应用场景示范区。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前瞻性地规划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应用场景示范区或“未来产业”先导区,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规模化应用的试验场与迭代优化的平台,通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互动,形成技术攻关、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来源:“中国制造”公众号9月7日发布,作者:阮一帆、沈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