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江苏:强化大产业大企业大平台大场景建设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体量和就业贡献在国民经济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各国衡量产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质效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需要强化大产业大企业大平台和大场景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支撑力,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大产业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特色产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外延广阔丰富,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分类,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信息服务等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需要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牵住面广量大的服务业细分领域中的“牛鼻子”,围绕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全力打造一批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标杆样板,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显示度。信息技术聚焦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领域,建设推广体验中心和线上服务平台,打造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地。科技服务依托产业链配套发展一批专业高效的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小试中试、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全过程服务,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服务发展高地。现代物流依托江苏物流市场广阔和物流平台领先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现代化沿海大港和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支持徐州陆港、淮安空港和连云港海港打造高水平物流“金三角”。金融服务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创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强化大企业培育,培育生态主导型的行业头部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的行业头部企业以流量经济、虚拟产品和使用用户为核心资产的运营模式使其具备“边际成本递减”特性,对行业的整合力和集中度显著上升,并能够依靠用户锁定效应轻易跨越行业门槛迅速形成强势地位,成为产业集群发展质效的重要衡量标志。江苏需要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培育力度,围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库,跟踪服务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品和技术研发的高精尖企业,通过财税优惠、研发补贴、精准扶持、场景开放等方式,支持重点企业成长为行业“高峰”。构建“头部企业—潜在头部企业—未来头部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行业重点企业锚定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领域环节,形成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成长为行业“单项冠军”。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和新兴领域,建立健全头部企业招引机制和招引政策,特别是争取国内外头部企业设立的新业务总部、区域性总部以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落户江苏。
强化大平台构筑,建强具备要素集聚力的产业载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下,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现代产业逐步摆脱了对土地、交通、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高度依赖,更倾向于围绕集散中心、交易市场、数字平台、重要设施等进行聚焦。国际航空和沿海港口是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江苏需要大力实施沿海港口提升工程,支持连云港港、盐城港等沿海港口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外贸航线、服务功能、集疏运体系等建设,逐步将本省丰富的港口物流需求转化为本土港口吞吐量;实施国际航运补短板工程,全力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积极开通面向欧美、日韩、“一带一路”沿线及重要贸易国家和重点产能合作地区的全货机航线。数字转型平台是发展信息服务和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的重要渠道方式,支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打造线上“智改数转网联服务平台”和线下推广体验中心。线上集成案例展示、需求发布、在线咨询、专家研讨等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功能,面向江苏“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形成一批解决方案和示范样本,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存在的“不愿转、不能转、不会转”等痛点难点。线下面对工业软件、语音声学、AI应用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地牵头建设推广体验中心,进一步提升面向产业科技创新的创新评测、集成验证、应用体验和供需对接能力。数据交易所是实现数据价值的主要场所和支撑载体,江苏需要深入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加快整合提升盐城、苏州等现有数据交易市场建设运营水平,率先探索形成数据产权、流通交易、价值挖掘、安全治理等制度规范,全力打造专业性、规模性、辐射性的国家级数据交易市场,确保在国家数据交易市场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强化大场景开放,畅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转化应用。新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是产业政策、试验空间和市场需求的复合集成空间,越来越成为各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江苏需要加大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场景开放创新力度,探索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应用场景建设指南,开展特色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应用场景IP,通过“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技术”加速全省科技成果转化进程。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金融、数字商务等方面释放关键场景机会,打造一批“智能+”“智慧+”“数字+”等转型示范项目。面向社会民生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挖掘场景机会,开展AR(增强现实)空间景观、沉浸式线下服务、虚拟线上超市、互动体验服务等场景应用。面向前沿科技创新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首用场景样板,为新技术实现迭代升级和商业转化提供优质的验证平台和应用空间,为新业态提供多样的示范样本和充足的市场机会,促进“萌芽”产业快速成熟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