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制造业脊梁
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
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和国常会作出了新的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组合拳”,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和定调,背后有何动因?
6个月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要求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说明,我国经济升级、复苏的载体就在制造业,其中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之一。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在上海调研时表示:“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能够进一步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链条配套齐全和发展空间广阔的优势,对畅通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我国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到长三角的装备制造群,再到中部地区的汽车产业群,这些集群不只是推动着当地经济的腾飞,也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有效带动了相关领域实现增长。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对外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在“国字号”招牌的加持下,一些地方政府也随之出台相应文件或规划,绘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蓝图,扶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快速发展。
山东省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其中包括“积极培育产业集群”这一项工作。浙江则专门出台《“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制造业立省”的广东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升级版产业园区。拥有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等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深圳在《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中强调,制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培育壮大万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既要着眼当下,也要放眼未来。纵观全球,要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健康发展,单靠产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除政府的政策引导,同样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据安永刚刚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2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显示,2022年,国内58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较2021年增长18.09%。如此规模的增长,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2022年,我国国家级制造业集群总产值突破20万亿元。
但是,金融的参与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其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可持续”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主基调。
这一点,广东地区做得尤为突出。今年4月26日,金融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全面战略合作签约活动在广州举行。在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提出,希望金融机构聚焦“制造业当家”,深化与广东的金融合作;20家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面对广东放出“大招”:支持制造强省建设意向融资金额3227亿元。
作为“制造业大省”,今年以来,广东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部分金融机构的重中之重。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当地金融机构持续“加码”制造业,广东制造业贷款保持高增长态势。这种“加码”,体现在多方面。中行广东省分行除了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新增5000亿元贷款支持外,还充分利用中银集团全球化、综合化服务优势,推动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双循环”发展;工行广东分行已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了《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专属融资服务方案》,与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建立了政银合作机制。金融机构长期看好广东制造业发展,正引导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制造业向上突围的“主阵地”。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广东制造业贷款余额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4%,比年初增加3627亿元。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最多的长三角地区,当地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发力。5月25日,沪苏浙皖四省金融业联合会机构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将立足于金融服务综合创新,促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相互赋能,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据了解,合作范围有四个方面。一是推动多边协作,优化服务模式,搭建产融结合的大生态链。二是金融市场与企业成长路线对接,量身定制,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三是金融供给与国家创新战略对接,注重改革创新,有效增加科创金融供给总量。四是金融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满足多元化、动态化市场需求。归根到底,不过是“服务”二字,为制造业服务、为全链条服务。
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2%。由此可以看出,金融的全方位服务,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攻坚、稳链强链创造了更加稳定的金融环境,也为我国挺起制造业脊梁注入澎湃动能。未来,制造业将继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应当持续与制造业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改善金融支持政策和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制造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