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产业发展面对激烈竞争。中国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着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通过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一系列重大布局和关键动作,巩固了传统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又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正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在传统产业中打造朝阳企业
湘江之滨的湖南华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昔日背负沉重的绿色发展包袱,如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在湘钢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喻维纲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公司这些年持续推进系统化超低排放改造,湘钢目前吨钢能耗、万元产值能耗、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居行业先进水平。
随着“黑色冶金”实现“绿色蝶变”,传统产品“普钢”品质提升成为“优钢”,产品门类拓展到汽车、造船等高端领域,“优钢”正向“特钢”跨越。
“近些年市场跌宕起伏引发海内外钢铁行业大洗牌,湘钢不但屹立不倒反而发展壮大。”喻维纲说,“钢铁行业是传统产业,但我们志在做长盛不衰的朝阳企业。”
在传统产业中打造朝阳企业,正是产业改造升级的形象表达。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动能可以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原材料支撑。
过去十年,我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推进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相关企业能耗、水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发展方式。”采访中,专家们强调,现代产业体系发轫于传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总结而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工艺生产汽车、消费电子产品零部件的上海富驰高科,过去每年产能高峰期产线需要1500多名质检人员。引进“腾讯云”光度立体、迁移学习等算法和云端算力后,效率提高了10倍,每年节省56%的成本。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金融机构不断注入信贷资金支持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海外市场拓展,实现了银企双赢。2022年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各项贷款新增860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新增216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49.5%,不仅支持了相关制造业企业发展,建行方面也收益颇丰。
“一个地方扶持当地长期定位、积淀深厚的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也是抢抓‘风口’。”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局局长范丁贵说,园区对待已成“气候”的传统产业,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应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搞跨界和跨链融合,园区传统产业保持强势,“以制造业立区”的路子依然宽广。
前不久,随着湖北省内单体最大集中(共享式)储能电站——大唐龙感湖100MW/200MWh储能示范项目完成冲击送电,“中车株洲所”担纲的这个项目正式进入并网运行阶段。作为“高铁领跑者”中国中车骨干企业——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如今五成以上约200亿元营业收入来自“机车”“铁路”之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所”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东林告诉记者,公司紧盯国家“双碳”战略,大力布局以“风光水储氢”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构建新增长引擎。“11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个海外技术研发中心和3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我们把握未来的实力和底气。”
中南大学“三高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昶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拓宽未来发展空间的新支柱、新赛道,对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4%,比2014年累计提高5.8个百分点。
中南大学“三高四新”战略研究院相关专家团队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生命周期孕育成长阶段,未来发展须突破市场与技术的双重约束: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要经历大规模应用迭代,完善产品性能,拓展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多种技术路线竞争,技术创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
上述研究认为,北京、上海应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商业化应用市场,适合发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内蒙古、江西可以抓好稀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稀土应用产业,建设集稀土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于一体的世界级稀土产业基地;湖南宜充分利用本地有色冶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实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