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2-12-30 15:2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回顾过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国克服困难险阻、乘风破浪前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巩固和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配套日臻完善,出口遍及全球,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有力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显著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

(一)产业总量规模全球领先
 

我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1/3,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生产了全球超过50%的钢铁、水泥、电解铝,60%的家电,70%的化纤、手机和计算机,是全球第一信息通信产品生产国、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极大地繁荣了国内市场供应、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体系优势充分彰显
 

我国目前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涵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产业类型,是全球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制造业门类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正是凭借产业体系优势,我国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强大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和应急物资生产供应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筑牢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

三)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整车性能及关键系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技术性能总体领先,“中国标准”地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龙门五轴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领域成果丰硕。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一些产业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为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四)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
 

我国制造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在能源、机械、家电等行业开始应用,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产业数字化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绿色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信心来源和底气所在。

(五)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成效突出,国资国企改革步伐加快,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动态修订调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越来越短,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市场主体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形成稳定预期,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体系有效建立,激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软环境”持续改善。

(六)产业分工地位日益提升
 

我国连续13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中国制造”身影遍布于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比重提升到90%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主力,2021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1.9万亿美元大关,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近60%。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质量稳步提高,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持续巩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二、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了弥足珍贵的丰硕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民族复兴大业和治国理政全局,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时代要求,实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发制造业企业发展活力,坚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丰硕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创新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重大部署,我国推进工业化的历程,本身就是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扭住创新这个制胜法宝,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教育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提高了行业工艺、装备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制造业发展的“含金量”成色十足。

(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制造业区域分工协作和生产力布局
 

协调是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一五”期间开展了156个重点项目建设,上世纪60年代布局了“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形成了东中西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力布局相对优化的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结合各地主体功能和发展定位,系统推进东部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西部地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东北地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产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区域比较优势有效发挥,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