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人民日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人民日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时间: 2022-12-30 15:3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传统产业加速提质升级 新兴产业持续茁壮成长

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屏幕前一键远程操控,车间内钢水精准吊运。借助“5G 工业互联网”,宝钢梅钢这座老钢厂焕发新活力。厂区负责人介绍:“升级为5G全连接工厂不仅让设备运行效率更高,每年还能降低成本约740万元。”

算力资源协同调度,多方流量互联互通。今年6月,中国算力网——智算网络一期正式上线,随着沈阳、福州、长沙等7个新增节点接入网络,全国算力一张网已具雏形。

传统产业加速提质升级、新兴产业持续茁壮成长,这是我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阔步迈向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
 

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

制造强国建设跃上新台阶

规模更大、底盘更稳。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韧性更强、基础更牢。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再到工矿企业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填补空白……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高度。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十年来,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按下“加速键”,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一批关键基础产品和材料基本满足国内需要;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2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

结构更优、动力更足。1.4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基本出清,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十年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履铿锵,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2012年以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的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5.6%。

>>>
 

新兴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产业增长新动能有力迸发

新型支柱产业茁壮成长。新能源汽车、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智能终端、智能家电等不仅满足国内多样化需求,还畅销海外;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十年来,通过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新兴产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
 

服务业有效供给持续提升

优质高效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

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提质升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2021年,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迈向高品质、多样化,快递业务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开展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60多种进口药品最快可实现“次日达”;开通全国首列“中国邮政号”专列,推动中欧班列(渝新欧)运邮常态化、规模化作业……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5省市依据自身区域和产业特点,加速开展服务业开放创新探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业继续担当外资增长“主引擎”。

回眸非凡十年,我国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站在新的起点,我国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记者:王政、韩鑫)

 
 
 
 

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我国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9月13日,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1万台上汽集团名爵品牌纯电动车驶上滚装船,起运欧洲,创下中国品牌单次最大批量纯电动汽车出口纪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181.7万辆,同比增长52.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97.4%。大批量进军欧洲市场,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全社会重视实业、崇尚制造的氛围更加浓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中国制造加快迈向中国创造

作业区块位于超过500米水深的海底、可稳定生产超过20年,9月14日,南海莺歌海的东方1—1气田,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正式投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