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研究所所长曾昭宁:先进制造业强市的西安路径
深入实施“链长制”、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制造业诸多部署都透出高“技术含量”。
如何准确理解集群发展?如何勾勒长板、补足短板?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乃至,后疫情时代,西安制造业应当做出怎样的调整与改变?就前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研究所所长曾昭宁,从他的回答或可管窥先进制造业强市的西安路径。
NBD:西安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分别是什么?
曾昭宁:先来看西安制造业特点,一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较大,超过90%;二是制造业总量不大,但层次较高,主要因为航空航天、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是西安制造业的大头。
西安制造业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一,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西安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而且又处于我国大地原点附近,“米字型”高速网亦在这里交汇。其二,强劲的科教实力和雄厚的人才。其三,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第四,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除了数量多,西安的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包括企业家成本都低,这也吸引着中兴、华为等大公司研发机构落地,2021年底,总投资150亿元的比亚迪(002594)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签约及产业园开工仪式在西安举行。此外,相较于沿海城市,西安的劳动力还有忠诚度高的特点。第五,军事工业实力雄厚,军民融合基础好。
NBD: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补足短板?
曾昭宁:工业化率不高,且近年来一直在下降。作为老工业基地,西安1980年工业占GDP比重超过一半,但到本世纪初下滑至30%左右,2021年工业化率已经小于20%,具体到制造业,占比就更小了。
工业是个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过去较长时间重视不够,可喜的是,近年来政府班子已意识到工业重要性,尤其是现在的市委书记工业出身,既擅长也很重视,这是很好的工业发展苗头。考虑到当前大环境影响,以及工业投资到产出2~3年的周期,成果产出还需要时间。
再者,西安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表现在工业发展方面主要是“三个分割”,即条块分割,军工各大集团和地方融合不够;条条分割,国家各部委在陕之间,如军工各大集团之间、所属教育部高校之间的分割;块块分割,开发区与当地政府、当地区县、各开发区之间的分割。因此,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仍然以投资拉动为主,需要向创新驱动倾斜,特别是企业应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此外,需要提升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这方面目前推出解决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是秦创原。
曾昭宁:先说一个问题,西安工业结构层次这么高,为什么总量做不大?工业小产品做成大产业,一般需要两种产业组织形式,一是大企业集团,可以把它比喻成航母,另外一种就是产业集群,相当于联合舰队。目前,西安大企业集团本身少,且规模不大;再者,相较于沿海城市、对标城市,各行业的产业集群没做起来。
我们以营商环境举例,营商环境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现在普遍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也即产业配套环境,龙头企业加上骨干配套企业,就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东莞是世界IT产业最大的中低端生产基地,国内外的IT企业愿意到东莞落户,就是因为东莞IT产业在50平方公里之内全部解决配套。
现在各个地方和开发区都在优化产业配套环境,就是为了把集群做强做大,西安要把制造业的集群做大,就要引进国内外的骨干配套企业,中小配套企业,包括龙头企业。
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也需要不断升级,如果是劳动密集型的集群,就要朝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升级,这里实际上是个两链融合问题,不只是要拉长产业链,还要重视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集群升级依靠两连融合,产业集群升级了,就能带动产业升级。
NBD: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哪些城市值得借鉴学习?西安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什么?
曾昭宁:深圳、杭州等城市可以借鉴学习。经验之一,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前面已说过,西安目前仍然以要素驱动中的投资驱动为主,数据显示,西安投资/GDP一度超过100%,而杭州、深圳的投资/GDP之比低于50%,意味着它们已摆脱投资路径依赖,走上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投入产出效率特别高,深圳的固投比西安还低,但它创造的GDP超过了陕西全省。
经验之二,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上述城市创新驱动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不是国企,也不是高校。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既有“森林”,更有“参天大树”,创新主体的企业主要是华为、中兴、腾讯等民营科技型大企业。此外,创新驱动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独角兽企业,这方面北京第一,上海第二,杭州第三,深圳第四,西安独角兽企业数量非常有限。
经验之三,重视先进制造业。2018年深圳GDP超广州,主要原因就是深圳把资源大量投到了先进制造业,广州则大量投到了三产服务业。
现在有个问题是,陕西和西安民营企业比较弱,主要是国企为主,那么照搬学习上述城市并不现实,需要好好研究民营企业怎么发展壮大,国企怎么走创新驱动之路,从这个角度讲,国企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曾昭宁:主要还是制度创新,加快国企改革,进一步市场化。近年来在国企改革方面,陕鼓、秦川做得其实不错。“陕鼓模式”已经写到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