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制造强国”之路: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

“制造强国”之路: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

时间: 2022-04-27 11:0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强国建设,多次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强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世纪疫情冲击,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明显增多。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比重在波动中呈趋势性下降态势,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32.45%降至2021年的27.4%。为此,如何推动制造业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筑牢经济“压舱石”值得深度关注。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传统制造业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一条必由之路。所谓服务型制造,就是鼓励引导制造企业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拓展,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生产制造为主向“制造 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 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从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新趋势与进展情况
 

从世界制造业发展实践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程度、方式和领域也有所不同。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开始探索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向服务领域渗透的实践,并把这样的产业演化现象称之为“制造服务化”(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SOM)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纷纷在宏观层面布局制造业服务化战略,探索思考如何重振制造业,并把促进服务型制造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推进,如德国工业4.0项目、日本产业复兴计划、美国半导体芯片(ESS)项目,欧盟研发框架(FP5-FP7)计划,芬兰“创新服务”计划,英国“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中心”等。有国外学者对全球1.3万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了研究,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制造企业总数的58%,通用电气公司通过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其海外工程承包总额的70%,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全球营收体系中大约有55%的收入来自互联网技术(IT)服务;欧洲装备制造业市场60%以上的利润来自服务收入。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产业实践来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传统制造业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一条必由之路。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2015年5月,国务院在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提出“促进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2016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提出“推动服务型制造向专业化、协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搭建服务制造融合平台,强化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2019年,《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要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文件提出新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城市),深入发展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着力提升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各省(市)也积极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末,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省(市)结合本地服务型制造实际出台有针对性地方性政策。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和城市的培育数量进一步扩大。一些知名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已超50%,通过拓展服务路径,业务规模和效益实现大幅增长。

但总体上,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以《中国制造2025》确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大方向为节点,我国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也不过几年时间,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服务型制造的认识有待提高。作为新的产业模式,不少制造型企业对于服务型制造内涵、发展路径把握不准,甚至对于服务型制造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服务型制造就是“去制造化”,模糊了服务和现代互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中的作用。服务型制造重点是围绕制造领域技术优势或产品优势融合服务,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增加服务要素,实行“产品 服务”的生产模式,实现向价值链两端攀升,其本质还是制造业,不是为服务化而服务,更不是“去制造化”。

二是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意识和能力不足。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企业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等方面面临调整,对于市场技术变化、时代进步、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未能敏锐察觉。同时,由于服务型制造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资金投入和技术型人才具有较高要求,导致部分制造企业转型面临困难。比如,总集成总承包模式就面临核心产品制造技术对外依赖度高、上下游企业恶性竞争等问题;供应链管理模式对资金投入、技术等方面要求较高。

三是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既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和竞争力水平,也有赖于外部信息、咨询和金融等相关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服务型制造相关的科研支持力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制约了服务化转型,急需公共服务平台的介入。

四是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有待完善。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政策扶持方面,由于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属不同行业,其在税收、金融和要素价格等方面存在政策差异,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服务业务无法享受服务业分离同等待遇。还有其他的隐性壁垒,如装备企业较难获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制造企业使用自有工业用地拓展服务业务时面临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变更困难等。

 

 

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探索
 

依托工业互联网和数字智能技术,从企业自身建立的制造基础出发,突破传统制造束缚向服务领域延伸、渗透,推动制造与服务融合,从而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其路径非常宽广,这些路径也为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分类认定以及针对服务型制造的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

 

 

基于制造业专业优势和

核心产品延伸的服务

 
 
 

 

1.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依托企业制造的关键产品和核心专业技术为终端客户提供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的系统型服务,包括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经营和绩效评估等。

2.工程建设服务。依托企业制造的核心产品和专业技术为客户提供包括勘探、设计、建造施工、监理,以及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交钥匙工程(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建设拓展型服务。

3.直接开展经营性服务。直接利用企业制造的核心产品和专业技术为终端需求提供经营性的延伸服务,或以自身制造的产品为主直接提供经营性的拓展型服务。其包括示范、延伸产品应用场景的经营性服务,开发创造产品新的应用场景的经营性服务,产品应用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营性服务等。

 

 

基于共享平台和信息

技术延伸出来的服务

 
 
 

 

1.制造平台共享或制造网络服务。充分利用企业的制造基础,向同行(尤其是中小企业群体)开放数字智能制造平台或制造网络,提供与制造过程(如研发、设计、加工、检验检测、供应链、销售及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等)相关的赋能型服务。例如,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锂电池检测设备生产,到为宁德时代等大客户提供专业化检测服务,再到转型为智能充电站运营商,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电池检测服务,成为借由服务型制造不断延伸产业链的典型。

2.供应链服务。充分利用企业的供应链基础,在向行业上下游不断延伸自身供应链过程中向同行(尤其是中小企业群体)开放供应链,提供与协同、精益、绿色、智慧制造供应链相关的共享型服务。比如,能源、原材料和通用零配件集采,产品配套集合与渠道分享,机器设备使用分享,库存及冗余管理,仓储物流及配送能力分享,备品备件供应平台分享,供应链数据分析等服务。

3.数字化后台或数字孪生服务。利用企业数字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为客户提供与数字化、智能化开发、经营或管理相关的赋能型服务。三一重工从2016年至2021年先后推出了客户关系管理(CRM)、三一客户云、智慧服务系统等一系列数字系统,实时感知设备运行状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灯塔工厂”。
 
 

围绕产品基于产业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