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制造业的“回望与追赶”:国家品牌如何跃升?
◎我国制造业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局,当前大力提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制造业“强链补链”,在产业链端查漏补缺,推出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从“脱虚向实”到培育“专精特新”,中国制造业正走向新一轮征程。
2020年10月,安吉转椅市场。
“安吉转椅出口这波大行情基本是从5月份起来的,7月份订单逐渐增多,到现在基本爆发,目前的订单量我们要贷款进货才能供应上,不贷款根本供应不过来。”市场里一家供应牛皮的商户彼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催化了全球订单流向中国。浙江安吉作为转椅之乡,去年一度经历了订单爆棚,产业链上下游供不应求的现象。
2020年11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转椅之乡”安吉调查报道中曾提及,在订单爆棚的背后,转椅市场仍波诡云谲,人民币汇率走势、集装箱供应、海运价格、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可以凭借规模优势,即便承受毛利下滑风险,也有利可图,但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面临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的局面。
事实上,当时安吉转椅行业面临的问题并非独有,2021年3月,记者再赴象山针织产业带采访,制造企业面临的要素成本制约已经暴露无遗。
海运费居高不下、劳动力、原材料成本承压,疫情带来的针织订单回流,在一些中小制造企业主眼中,已经不见得是“好事”了。
“来自印度、东南亚地区的回流订单量大、利润薄,对于‘小厂’来说,主要做少而精、利润空间比较大的订单。这样的订单,我们做不过大工厂,还要跟大工厂抢工人。”一家小型针织厂家今年3月份曾向记者反馈。
向附加值更高、更细分更精细化的市场转型,已经是当地不少中小针织企业在现实下的自主转型之道。爵溪当地一家纺织厂厂长透露,对企业而言,现在工人比订单更重要。应对策略是,一方面提高工厂经营效率,降本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向利润空间更高的小而精订单方向转型。
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认为,市场份额分为“好”和“坏”两种。前者主要通过创新,出色的品质以及优良的服务获得,后者则凭借打价格战从而拉高销量。“好”的市场份额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的利润,同时也给客户带去高附加值,而“坏”的市场份额往往由于入不敷出而不具有可持续性。
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随着制造要素成本的不断增长,中国有不少制造企业主已经在寻求竞争壁垒更为深厚的路径突破,那么中国制造能在全球竞争中拿下“好”的市场份额么?
2021年9月,浙江临平,春风动力(603129,SH)“全球智能指挥控制室”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指挥室的三面墙上看到企业的材料采购、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用户画像等信息。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青介绍:“全球智能指挥控制室”是春风动力整个“未来工厂”的“大脑中枢”。2018年10月之后,春风动力卖出的所有车子都安装了车联网系统,通过大脑中枢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车辆行驶、发动机运行、仪表状态等各项数据。根据这些骑行大数据,数据模型可以进一步分析玩车爱好者的使用习惯,从而反哺研发端创新,在下一轮迭代中更好地适应用户喜好,提高产品整体性能,实现商业生态再造。
据了解,春风动力产品聚焦运动、休闲为定位的全地形车与中大排量摩托车。目前上市公司整车车间拥有6条生产线,全部为AGV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其产品销往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2021年上半年,春风动力营收同比增102.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27.09%。
春风动力柔性化生产的制造模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罗仲伟看来,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服务型制造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罗仲伟教授表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是适应于中国当前的需要,即从过去平面扩张通过要素投入来推动的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所谓高质量就是要靠技术积累的差异化、创新来驱动。
而在中国制造转型过程中,罗仲伟教授表示,亦不能忽视世界产业的变化。他指出,当前世界产业演进的过程已经打破过去的产业分立,正在走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也是全球制造业普遍的现象,是在产业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是制造和服务的融合。
罗仲伟教授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下,服务型制造是值得关注的,服务型制造是制造和服务融合。它的特征就在于是以制造为核心,是在制造的基础上把人、事、服务等更多的要素融合进来。
在宏观层面,服务型制造模式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