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专家观点 |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1-09-29 08:39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摘要

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分别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对制造业发展的全面、系统影响。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但较之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差距,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研究,建立反映新发展理念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巡视监督。

 

2015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针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2]。“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对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造业也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各方面机遇,应对内外部矛盾和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新发展理念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4]新发展理念的每一个方面都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

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5]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发展,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制造业仍然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领域。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我国服务业比重从2010年之前的45%以下提高到2020年的54.5%,工业比重从2010年之前的40%以上下降到2020年的30.8%。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2011年的32.1%下降到2019年的26.8%。但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研发投入和产出最多、对科技创新贡献最大的产业领域。2010年,制造业仅占美国GDP11.7%,但却占到美国全部私营部门研发支出的约72%和产业研发人员总数的约60%[6]
其次,制造业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推进,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是具有应用广泛、技术改进持续深入、推动应用领域不断创新等特征[7]和颠覆性影响的通用目的技术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和低碳技术。这些通用目的技术主要属于制造业领域,即使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也需要制造业所生产的高性能算力硬件的支撑。在“东升西降”的力量对比变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8]我国经济增速已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充沛动力,也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最后,在逆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二战后全球贸易、投资整体呈现自由化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信息技术、航运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产业内和产品内贸易蓬勃发展,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各个国家按照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参与产业链、价值链中自己最具有优势的环节,而不擅长的环节则依赖于与其他国家的分工协作。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本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惜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对竞争对手采取加征关税、技术封锁、市场限制等手段进行打压遏制,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效率优先共识受到挑战;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使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出来,加快了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的重构,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多元化。“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9]面对逆全球化对我国产业链安全造成的威胁和供应链“断链”造成的实质损害,我国必须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保障产业安全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协调对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事物内部的某个方面出现问题、事物之间发生失衡,就会影响整体的正常运行。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避免由于局部出现问题而影响经济社会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看,协调发展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协调发展同样也是对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是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一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快速提高。房地产业GDP比重从2002年的4.2%提高到2020年的7.3%,金融业比重从2005年的4%提高到20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