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成员
党组书记、厅长: 韩宏琪
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 刘卫阳
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 波
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康宁
党组成员、副厅长: 朱 磊
二级巡视员: 羌 薇
二级巡视员: 郭正强
二级巡视员: 王殿坤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产业政策、工业法规、运行监测、规划投资、科技动态、高新技术、节能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产业、招标监管、大数据、县域工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盐业管理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我省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发布以及相关政策解读。
机关建设概述
设立了财务审计、人事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党建、老干部工作等栏目。以图文形式展现工业和信息化厅的财务信息、人事考核、党建信息、退休干部关怀等相关工作内容

既授人以渔又授人以鱼——新形势下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之路

既授人以渔又授人以鱼——新形势下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之路

时间: 2021-08-31 08:56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摘要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如何有效发展服务型制造,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并且已有研究多聚焦制造业成熟情境,较少关注制造业方兴未艾的新兴国家情境中服务型制造的发展问题。本研究在产品与服务内在联系梳理的基础上,识别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在优势。从规模和范围两方面出发,探讨产品与服务替代与互补的内在张力,以及发展服务型制造“既要授人以渔又要授人以鱼”的内在逻辑。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制造企业行业技术领先程度不同,初步提出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现实路径,以期为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实践参考。

 

1、引言

产业融合背景下,面向用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制造企业全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国际上,GE、卡特彼勒、罗尔斯·罗伊斯和IBM等典型的制造企业,纷纷进行服务化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融合,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然而,施乐、杜尔、英特尔等相继遭遇服务投入高于预期回报的服务化悖论,甚至服务化失败(Fischer et al., 2010Cusumano et al.,2015Kowalkowski et al., 2017Choo et al.,2021),表明服务化转型也并非易事。如何有效发展服务型制造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服务型制造研究聚焦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及分类、驱动因素、转型路径与发展模式以及服务化绩效研究等方面(Vandermerwe, Rada, 1988Mathieu2001Neely2008;简兆权,伍卓深,2011;莱,2017),并呈现出精细化和跨学科研究趋势,正朝着一致连贯的方向发展。但是研究多聚焦于制造业成熟情境,将服务化转型视为避免商品化陷阱的重要战略(Cusumano et al., 2015),较少关注制造业方兴未艾情境下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是基本国情,为避免“过早或者过快地去工业化”“制造业空心化”“经济脱实向虚”的陷阱,发展服务型制造需走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之路(黄群慧,2019)。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我国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在梳理产品与服务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原理,系统地阐述服务化转型过程中提供产品业务与服务业务内在的张力。并依据技术行业领先程度,将制造企业划分为技术追赶型与技术领先型,探讨其独特服务型制造发展的现实路径,以期为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2、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在学理阐释

服务型制造要求制造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面向用户提供包括产品、服务、支持、自服务和知识的一揽子“产品—服务包”,以服务作为主要的价值增值来源(VandermerweRada1988)。基于用户需求视角,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和服务业务混合的“产品—服务包”,制造企业在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企业一定能够从中获益,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将何种业务纳入经营范围,以便获取价值。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通过产品与服务间关系辨析,识别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的内在优势。分析产品销售与服务销售业务,在经济价值获取上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在此基础上总结发展服务型制造“既要授人以渔又要授人以鱼”的内在逻辑,为发展服务型制造现实路径选择提供学理支撑。

2.1渔与鱼之争——产品与服务间关系辨析

纵观服务经济思想史,产品与服务间关系,即渔与鱼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在认识上历经数次更迭(德劳内,盖雷,2011)。从古典时期(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到新工业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相应地,学者们对产品与服务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服务是产品销售必要的累赘逐渐向产品是服务提供的基础转变。并衍生出了两大理论观点,一是自我服务的新工业理论,强调随着消费品生产率增长整体快于服务生产率(导致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以及消费品效能的提升,消费者自助服务将以更低的成本逐渐取代市场服务。二是新工业社会理论,认为更多地使用复杂并差异化的产品意味着必须更大范围地使用多样性的服务。随着生产的产品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复杂和差异化,服务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生产结构,生产将变得更加服务密集化。表1总结了服务经济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观点、产品与服务关系的认识更迭。

总的来看,尽管在经济发展的最终趋势判断是自服务还是他服务方面,新工业主义时期两大理论存在分歧,但是在产品与服务间关系认识上是存在共识的。即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具有能够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使用价值,并且产品通常是服务自提供与他提供的重要基础。因此,用户可以自主的或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将产品和其扩展服务共同组合成“产品—服务包”,并将其与自身需求动态匹配,如图2-1所示。当前,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忽视产品与服务内在的联系,将二者割裂开来发展服务业,容易遭遇经济学家鲍莫尔所描述的服务业占比提升、生产效率却下降的“成本病”问题。谁来主导“产品—服务包”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一问题变得更加重要!近年来,服务型制造的快速发展总体上验证了新工业社会理论所预测的发展趋势。随着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嵌入与应用,产品及其生产组织方式复杂性不断提升,制造企业作为提供“产品—服务包”核心主体的优势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在投入产出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服务元素,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增值业务,以更融合互补的方式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缓解了服务业占比越高,效率越低的产业“逆库兹涅茨化”问题。

 

2.2替代亦或互补?制造企业授人以渔和/或授人以鱼的内在逻辑
如前所述,在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过程中,主要涉及“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两类业务活动,其中,“授人以渔”是指焦点制造企业提供产品,并通过产品销售一次性让渡产品所有权获取收益的业务;而“授人以鱼”是指焦点制造企业提供依托产品的服务,并通过与产品相关的高附加值服务的销售获取持续性收益的业务。从规模和范围两方面来看,这两类业务活动单独或组合都会影响制造企业获取价值。
首先,基于产品与服务投入和产出活动间内在的差异性,“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业务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存在替代效应,驱动制造企业从事“授人以渔”或“授人以鱼”单一业务。其一,投入方面,制造企业为了提供服务,需要在特定资源和能力(Barney1991),如服务交付、服务销售等服务运营资源和能力,以及重新配置服务能力以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动态能力(Teece et al., 1997),如高层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这可能会相对减少了企业在产品相关的资源和能力投资。其二,产出方面来说,由于支持或补充产品的服务中,如售后维修护理服务、操作员培训服务等,确保了产品的正常运行产品和/或促进客户对产品的访问,延长了现有产品的寿命,从而推迟了产品的更换(Mathieu2001VisnjicVan Looy201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