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察 | 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推动与我国“技术脱钩”的当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和经济发展急需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关键成套装备等技术装备“卡脖子”瓶颈,提高产业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安全高效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打破技术装备“卡脖子”遏制,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突出问题导向,紧紧抓住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如:纺织业的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技术以及生物基原料和纤维绿色加工技术,新型非织造、多种材料多层复合、立体织造技术,建材产业的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有色金属产业的难变形合金挤压成型加工技术,有色/稀有金属零件3D打印技术,大流程生产制造工业大数据与智能控制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关键技术、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芯片、光刻机、基础操作系统,新材料产业中的碳基和碳化硅基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永磁材料、陶瓷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等等。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短板、强弱项,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产学研用技术突破和集中力量攻关,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头部企业带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和国产化替代,适时推出卓越工程或产业链现代化工程,形成局部领域领先的优势,获取和发达国家谈判的砝码及反制“卡脖子”约束的非对称制衡能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技术优势,打造一批具有领先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当前,困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摇制造业核心地位的因素有二:一方面,制造业中许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制造业吸引社会资源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从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工业到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等加工工业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区别只是过剩程度和严重性有所不同而已。而且,与以往历次产能过剩有所不同的是,当前产能过剩具有行业整体性过剩的特征,产业整体效益严重下滑,僵尸企业不断增多,其中钢铁、有色等重资产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在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人们认为制造业看不到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社会资本对投资制造业的热情大幅度下降,劳动者对在制造业中就业感到前途渺茫,制造业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明显减弱,产业发展后劲和潜力受到极大压制。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倾向严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过快,经济发展进程中去工业化和去制造业化趋势明显,产业空洞化风险加大。
要改变这种状况,亟需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石地位。一方面,需要从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入手,优化制造业发展政策软环境,树立投资制造业、就业于制造业光荣、前景广阔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导向,抑制社会资本追逐短期利益、赚快钱的劣根性,培育一批扎根制造业的实业家和大国工匠,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汇聚。另一方面,要供应侧和需求侧改革双管齐下,健全完善低端企业的退出补偿机制,加快过剩产能淘汰进程,改善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提升自主产业能力,增强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熟练产业工人多、国内市场容量大的新优势,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切实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低碳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为后发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赶超跨越提供了“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为了抓住这一机遇,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相关政策,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抢先实行战略布局,以此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增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为继续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先机,“十四五”时期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我国还应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工程等产业化发展,加大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高端碳纤维材料等前沿材料,加快推进重大装备和系统技术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加快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节能和环境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加快航空发动机及机载设备等航空航天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双高”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构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效益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更多更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健康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产品和产业支撑。
在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带动下,产业融合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和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我国而言,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产业体系的短板,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产品研发、创新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发展滞后的制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需求,以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法律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精细化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制造业中服务投入的比重,增强价值链中服务环节的作用和价值创造能力,更好地支撑制造业的品质和效率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现代化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当前,中国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业的产业化、绿色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电气化水平都亟待提升,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叠加,供给保障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可以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短板在农业,关键在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幅改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条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7月26日发表,作者:周维富,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