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察 | 发挥好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不同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条件和时间不一样,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有着明显差别。近些年理论界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地位作用问题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与忽视了这种差别有关。更好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从理论上对这一差别加以分析。
对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代名词,指的是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和人均GDP提高的长期过程。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分析判断,我国工业化的真正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改革开放前计划推动的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后市场推动的工业化过程,大概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任务,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然后又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上半期和下半期的发展任务,大概在2010年之后,我国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的上半期。划分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依据是人均GDP的国际比较、非农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比如,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0%,进入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0%。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10年至今,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上半期。在这两个不同的工业化时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增速对比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991—200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年均增速低了3.6个百分点;2001—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年均增速仍低0.1个百分点;1991—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年均增速相差1.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不仅包括制造业增加值,还包括采掘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生产供应业两个部分的增加值,我国缺乏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统计数据,如果直接以制造业数据来比较,差距还会更大一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2011—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0%,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年均增速反超工业1.2个百分点。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类产业所处地位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制造业与服务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间不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服务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稳定支持。我国服务业的高增长期尚未结束,与制造业相比仍有较快增长的条件,可以对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作出更大贡献。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既可以获得多元发展的市场机会,又能够为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流动和再配置提供市场服务,从而支持产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形成了更多的服务型发展平台,可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装备制造业向产业和产品高端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传统企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对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服务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