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发展 >  产业政策 >  正文
黄群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新质生产力”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并强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阐释。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指明了方向。

新质生产力不仅强调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链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目的,其将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此,《新经济导刊》杂志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黄群慧围绕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


新经济导刊

请问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其具有哪些突出特点?它是如何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的?



黄群慧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将加速人类社会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方面发展理念,要求发展具有“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五大目标,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通过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这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生产力理论基础。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一步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要求。

具体而言,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新质生产力系统,是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要素组成的新型生产力系统,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生产力要素发生的质变。因此,新质生产力系统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大特性。首先,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和变革,促使生产力的能级出现裂变式提升,驱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将绿色低碳理念、技术、标准、管理等贯穿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始终,以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绿色化水平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再次,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地理空间范畴的场域维度,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现代技术以及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在天、地、空、网等立体链接的开放场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跃迁,具有快速传播和开放融合特性。最后,新质生产力具有人本内蕴特性,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导向,而衡量质量的关键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新经济导刊

如何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制度建设层面需从哪些方面着力?



黄群慧

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通过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关键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关系。要通过改革开放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教育体制、分配体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夯实制度基础。深化使命导向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长期主义的激励导向、容错机制,更好地实现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主”的使命,持续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二是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市场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平等地位。

三是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统一协调。保护数字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完善数字治理。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和完善共享机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技术先进性与过程包容性的有效协同,推动人民群众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消除数字鸿沟。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经济导刊

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黄群慧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提高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化时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兴技术正在推进传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成为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要素,新型生产要素及其新组合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模式,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整体推进了产业体系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也正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正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素,促进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因此,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其关键要求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经济导刊

新型工业化发展一直也是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新型工业化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您认为新质生产力应如何赋能新型工业化?我们应做好哪些布局?



黄群慧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内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围绕新型工业化布局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以及数字中国建设。具体来看,以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应从以下三大方向重点发力。

第一,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关键要素发展起来的、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能够逐步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智能,具有渗透协同性、颠覆创新性、自主生成性和高效赋能性,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70家,全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要针对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构建重点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发展智能产品,以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第二,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结构载体,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业态等有效承载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产业体系的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3%。未来,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比重,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

第三,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关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包括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立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等。



在高水平开放中确保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发展


新经济导刊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变局,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您认为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面临哪些安全性挑战?应如何应对?



黄群慧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是我国在强国建设中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要求,也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应有之义。在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中,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至关重要,而这需要我国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的全面系统有序推进及融合发展,同时需要以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发展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开放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沟通全球经贸往来、促进世界开放发展的纽带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今天,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中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这种地位的基础仍需不断夯实。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真正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在高水平开放中应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前置,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制度型开放,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高水平开放来不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安全可控能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能力的持续增强来深化高水平开放,进而在全球场域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2024年5月16日发表,原文刊登于《新经济导刊》杂志2024年第2-3期合刊。作者:《新经济导刊》编辑高妍蕊、常昌盛,受访者:黄群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