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发展 >  产业政策 >  正文
总书记谈“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考察中,总书记先后到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进行调研。其中有一站是位于景德镇的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书记考察了直升飞机总装车间和试飞站,详细了解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的情况。

总书记指出,航空装备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面向未来需求出新品,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多次提到一个关键字——“新”。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到了一个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黑龙江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可以从“新”入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培育新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新质生产力,“新”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今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抵达苏州,就乘车前往苏州工业园区。车窗外,视野所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生动诠释着这座“创新之城,非凡园区”的澎湃活力。


这座现代化高科技园区如今集聚近25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上市企业,累计创造近1.5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在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实现“七连冠”。

可折叠卷曲柔性屏,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工业园区展厅里,苏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明星产品”琳琅满目,总书记边走边看。

在一款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前,总书记停下脚步,仔细察看运行原理。当听到已有100多位病人用上了这个设备,最早一例患者目前已使用6年多,总书记十分高兴。

总书记说:“我国经济要往上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要靠科技。”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关键词。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

这些年,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方面,破解“卡脖子”问题;在装备制造、大国重器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锚定未来蓝海……

今年9月公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再创新高,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10.1%,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023.5亿元,有力支撑了量子信息、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重大成果产出。



培育“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在于培育新产业,既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国内考察,都关注着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陕西,总书记要求当地要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在江苏,总书记指出要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如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一系列突破: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这些产业在我们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一起走进今年9月举办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看一看。

展区里,一款国产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M1的二分之一缩比模型机尤为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飞行器使用纯电能源,可飞行250公里,共有5个座位数,未来将主要用于城市通勤和中短途城际间出行。

比如有一款协作机器人,正与3D相机进行“手眼”配合,当新能源车停好后,它可以准确识别规划路径,自动完成插拔充电过程。当前,该机器人已在一些新能源车充电站投入应用,随着系统等不断升级,未来还可以实现自动洗车等功能。

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产量快速增长。同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

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新”的落点在于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绿色是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底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催生了新业态,培育了新动能。比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可以精准推算出企业的能源消耗,从而倒逼高能耗企业加速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也在加快,绿色产品不断上新,比如绿色能源船舶、零碳建筑等。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发展新动能的“助推器”。今年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自由贸易试验区把制度创新与各地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相继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如今,上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湖北武汉片区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相关企业超过1.6万家;浙江舟山万亿级油气全产业链格局形成,已成为全国最大油气储备基地……

十年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不断将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优势,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来源:“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10月14日报道,撰稿:战星岑。